91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91看书网 > 相爷 > 第126章 科举的目的

第126章 科举的目的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而且,这首诗写得极臭,言之无物不说,还很是拗口,至于文学上的美感,却是半点也无。

可问题是却叫人挑不出毛病来,无论是韵脚还是八股格式。

“看来,这科举考试也不难,只要你把握到其中的关键,就算考官想将给你低分,也找不到扣分点。”

这话说起来简单,可就有人想不到。

所谓弄巧不如藏拙,你若是想在试帖诗中锻炼字句,展示文学才华,说不定反要坏事。从古到今,高文就没见过有人写出过脍炙人口的诗帖诗。文学是文学,考试是考试。文学讲究的是打动人心,讲究的是文字韵律和内容之美。而考试,则是冷冰冰的可以清晰判定优劣的个规则。

自己写的这首诗虽然臭不可闻,却叫人抓不到破绽,高文也非常满意,当下就提起笔,用工整的“馆阁体”抄在卷子上。

这道题目算是过去了,接下来就是那篇策论。

《安国全军之道》这一题,顾名思义就是叫你说说如何让军队强大,如何让国家安康。

高文做为一个穿越者,前世又是个狂热的军史爱好者,混了多年的论坛,这个题目对他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。

在后世军史论坛上,明朝因何而亡是永远的热门话题。论坛大拿们所写的文章也是汗牛充栋,看得人眼话缭乱。

至于明朝因何而亡,总的来说有三个论点。

第一个论点是,明朝之亡亡于小冰河期。自明朝天启初年开始,地球的气温大幅度降低。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,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,冬天则奇寒无比,不光河北,连上海、江苏、福建、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。北半球农作物大幅度减产,到处都是饥荒,引起了社会剧烈动荡。吃不饱饭的百姓背井离乡,四处流窜,最后竟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最后,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攻占北京,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杀,明朝灭亡。

第二个论点是,明朝之亡亡于财政破产。万历年间,张居正改革,实行一条鞭法。这本是一个善政,在他做首辅期间,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。可因为在实施新法的时候,手段实在激烈,得罪了大地主和大官僚集团。在他死后,新法尽废。到崇祯年时,皇帝被大臣忽悠,更是直接免除了商业税和矿产税等几个主要的税源。没有稳定的税收,加上土地大量兼并,国家能够收上去的钱越来越少。一遇到国内的农民战争和辽东后清的挑战,自然束手无策。打仗打的是后勤,打得钱粮,没有钱,自然是万世俱休。\/

第三个论点,明朝之亡,亡于体制。特别是实行了两百多年的卫所军户制度。那些军户因为户口限制,一生下来就去当兵。而军官则视军户为私产、奴仆,更多的时候是让他们给自己种地谋利,而不是训练。很多士兵种了一辈子地,连刀枪都没有碰过。这样的士兵上了战场,能有战斗力才见鬼了。

今日策论的这个题目要想作好,不外是将这三个论点照搬过来,却也简单。

想到这里,高文提笔开始打草稿,可写不了两个字,心中突然一凛,暗想:不对,不能这么写。否则,这场考试我高文只怕就要名落孙山了。

没错,如果这么写,已是朝廷阁老个六部尚书进宫觐见皇帝时的君臣诏对。别说是我,就拿这考场中的考生来说,不过是一群没有功名的童生。这种军国大事,岂能乱写乱说。而且,主考官出这个题目,并不是想在卷子里找个富国强兵之法。

在这个时代,受到了资讯条件的限制,即便是读书人,大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,对俗务一窍不通的书呆子。

他们又懂得什么治国的手段?

后人依照这一点看来,觉得科举并不是选拔人才的好的制度。尤其是在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,更有无数人将科举制度批驳得体无完肤,彻底挂上历史的耻辱柱——你就算八股文章作得再好,遇到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,又管得了什么用?

不过,在高文看来,科举考试并不是让你用八股治国,而是将一批有文化,有执行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茫茫人海中筛选出来。十年寒窗苦读下来,又能在考场上折枝夺桂之人,无论是心志还是智力上都应该是人尖子。

而科举考试之后,得了进士功名的读书人成绩好的还得进翰林院学习治国之道,成绩差一些的则要放在各部院观政,实习期满,考核合格之后才会放出去做官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国家才开始补全读书人的行政能力,量才为用。

所以说,无论是八股文、试帖诗还是策论,考的不过是你的文化素质。至于你的行政能力、政治眼光什么的,对不起,本考官没有兴趣。

【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,这次起-点515粉丝节的作家荣耀堂和作品总选举,希望都能支持一把。另外粉丝节还有些红包礼包的,领一领,把订阅继续下去!】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